第2章 关于西路军的回忆(1)(1/3)
( )李卓然
1936年10月,历尽了千辛万苦的二、四方面军终于与一方面军在会宁汇合了。我同徐向前、李先念等同志带四方面军之主力三十军、九军,与任弼时同志所率二方面军在会宁集结,准备北上赴陕北。这时,听中央有一个岷州会议岷州会议是西北局会议,不是中央会议。《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第七章第三节记载:“(1936年)9月16日至18日,中共西北局在岷州三十里铺召开会议……通过了北上会合的意见,并于当日发布了《静(宁)会(宁)战役纲领》。”
(或洮州会议洮州会议:1936年9月西北局在甘肃南部临潭县境内召开的一次会议。《陈昌浩革命生涯》一书记载:1936年9月27日,西北局在洮州城内的主教堂里举行会议,重议四方面军行动方针,决定北上静、会地区,同一方面军会合。
,记不清了,我没有参加这个会议),打算让四方面军的主力过黄河,配合中央红军打宁夏。这是一个很大的战略部署。宁夏的驻敌是马家军的骑兵,虽然不易打,但两边配合起来,还是可以的。我相信中央曾有过这样的计划,为此才成立了西路军西路军是红四方面军主力过黄河后,于1936年11月11日组成的。。后来中央是否又撤销了攻打宁夏的计划,我们没有接到任何电报和命令,不得而知。当时我所听到的只是陈昌浩同志传达的中央及中央军委的电令,命令四方面军的三十军、九军、四军中央军委关于西路军组成的电令没有提到红四军,红四军也未过黄河。、五军(由原红一方面军第五军团和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三军合编)组成西路军过黄河,剩下的二方面军和部分一方面军的队伍经会宁去陕北。西路军过黄河的宗旨在于打通国际路线,从苏联那边得到援助,得到新式武器。这是一个很吸引人的计划,我们那时正是缺乏武器,自然很高兴,士气很高。
由三十军、九军、五军的主力及一些零散部队组成的西路军按照中央的电令,迅速过了黄河。我虽为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常委兼政治部主任,但对中央攻打宁夏计划的内情一无所知,何况在当时那样风云变幻的、残酷的战争年代,根本无从估计也无法预料这次行动将会在我军历史上产生怎样的结局。
我当时跟着三十军,与李先念同志在一起。这是一支很能战斗的军队,军长是程世才,李焕是政治部主任。九军的政治委员陈海松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现在在中央军委任职的洪学智,当年是四军的军级或师级干部。但他们也都跟我一样,根本无法了解到当时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国内抗日战争的情况,不知道中央内部的矛盾斗争,因此也就根本无法预料这次军事行动的成败。事情是非常复杂的,现在或许讲不清楚,但我相信不久的将来,这段历史和真实情况必将明昭于下。
我们按照中央及军委的命令准时渡过黄河后,开始还打了几个胜仗。因为那时大家不怎么疲劳,给养、弹药也充足,士气又高。马步芳的骑兵还是很怕红军的,我们这些土地革命时期出来的战士,作战很勇敢。但到了后来,黄河的通路阻断了,增援部队上不来,撤又撤不回去,西路军等于是孤军深入,弹药、粮草、人员都无从补充,情况就不好了。马家军地上跑的是骑兵,上追的是飞机,因此我们只能改在晚上行军,白打仗。晚上走路,气很冷,我的大胡子都结了冰,冻成冰条了。更糟糕的是冰雪地,夜路难行,我们走几的路程,敌人骑兵几个时就追上了,搞得我们不能休息也不能做群众工作,有时甚至连做饭都来不及。敌人是吃好睡好,骑着马追我们、打我们,而我们则是日夜兼程、饥寒交迫。汉朝李陵答苏武书有这样一句:“步马之势,势相悬殊。”在这种情况下,还有什么打胜仗可言呢?加之那些少数民族地区,群众与我们有隔阂,我们得不到任何给养,再勇敢,再是铁的队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