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台湾烽烟起(1/5)
. 就在冯华一行回到营口,开始全面实施“渡海援台”作战计划之时,分别由广岛和旅顺出发,准备以武力登台的两支日本军队在琉球岛中城湾成功会师。其中,由新任台湾总督桦山资纪率领的总督府直属部队,计有官兵6800人,战马1900匹。包括臼炮中队、要塞炮中队、后备步兵第四联队、临时台湾铁道队等;由陆军中将北白川宫能久亲王率领的近卫师团,计有官兵14600人,战马3500匹。包括步兵第一旅团、第二旅团、骑兵大队、炮兵联队、工兵大队等。
6月25日,经过充分准备,桦山资纪命令北白川宫能久亲王统辖的近卫师团第一旅团和海军少将东乡平八郎指挥的海军舰队分两路进兵台湾,近卫师团第二旅团则作为预备队暂时留在琉球。26日,二十九艘日本军舰、运输船驶抵台湾北部海面,分泊于基隆口外的澳底、金包里、沿八里坌、大姑坎直至沪尾一线的海面上。台湾人民捍卫祖国统一,保卫国家神圣领土的战斗即将打响。
台湾民主国总统府(即原台北巡抚衙门)的大厅内,新任的民主国大总统唐景崧(字维卿,广西灌阳人)烦躁地来回跺着步:大批日舰已经抵达了台北附近海面,如今凡是能够登陆的地点,都停泊着满载士兵的日本船只。倭寇究竟会从哪里登陆?自己又该何去何从呢?
当初唐景崧之所以答应就任“民主国总统”,固然是为台湾绅民的爱国热情所感,可更多的还是迫于无奈。在当地士绅屡屡敦促、群情异常激愤的情况下,如果他执意离台,极有可能会激起民变。当然,唐景崧也抱着一丝幻想,如果能赢得列强的承认、支持,说不定真的能把倭寇拒之于台湾岛外,那他就可以“遵奉正朔,遥作屏藩”,当一个真正的“台湾民主国大总统”了。可惜事与愿违,不但列强无一理会,而且朝廷更是对他极为不满,已经多次来电斥责。好在“台湾民主国”自成立伊始,他就已经预留退步,不但定年号为“永清”,仿照清朝黄地青龙旗的样式,设计了与之呼应的蓝底黄虎旗,以示台湾永属神州之意,而且对外称总统,对国内行文却仍用开缺本衔及台湾巡抚关防。另外,为了给自己内渡预做伏笔,他还让在台的文武官员自行选择去留。不过,这一做法虽然让他自己没有了后顾之忧,可却让本就防御力量薄弱的台北布防更是雪上加霜、漏洞百出。
自6月20日起,先是福建水师提督杨岐珍和台湾镇总兵万国本率所部移师内渡;然后素有虎将之称的湖北郧阳镇总兵綦高会,因受唐景崧排挤亦负气拔营而去;接着被推举为“民主国国会议长”的台湾绅士、原太仆寺卿林维源也不肯就任而内渡。截至26日,台湾省3府3厅1直隶州11县共计18名官员中,已有13名内渡而走。在日本即将登陆的紧要关头,如此多的在台主要官员纷纷内渡,不但一下造成了许多行政权力的空白,削弱了台湾的军事力量,而且极大地影响了台湾军民的抗战士气。
就在唐景崧还为自己莫测的前途彷徨不已,心中矛盾重重地乱成一团之际,总统府亲军管带黄义德匆匆走进了议事厅:“大人,按照您的吩咐,副总统丘逢甲、军务大臣的李秉瑞、內务大臣、督办全台营务处主事俞明震、提督张兆连、余得胜等诸位大人都已经到了。”
闻听此言,唐景崧不由得精神为之一振,连忙说道:“好,快快请诸位大人进来。”
这些在台北的高级官员,不乏久经征战的骁将,也明知道倭寇攻台这一天迟早会到来,可一旦敌人“兵临城下”,每个人心中还是禁不住有些惶恐,整个议事厅内都充满了一种紧张的气氛。
扫视了一眼议事厅中的众人,唐景崧开门见山地说道:“今日请诸位大人前来,主要有一事相商。今日电报局连续收到两江总督刘坤一与新任旅大经济特别区办事大臣冯华的加急电报,让我们提防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