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虎瘦雄心在(1/4)

. 收复新竹和连克中沥三镇的消息,犹如巨石投入深潭,迅速泛起了一波从新竹渐次扩展到台湾全岛的巨大漪涟。连日来,不只是新竹、中沥、杨梅镇和大湖口的军民兴高采烈庆祝胜利,苗栗、彰化、台湾府、云林、嘉义、台南府也是一片欢声笑语。就是已经沦于敌手的台北、基隆等地,百姓们也在暗地里传递着痛歼倭贼的喜讯。这场及时的胜利不但重新凝聚起了台湾军民因唐景崧等人内渡、台湾战事一败再败而渐渐丧失的抗战决心,而且极大地增强了他们守土抗倭,取得最后胜利的信心与斗志。

一个多月的连续征战,以及近卫师团第一旅团的全军覆灭,使得侵台日军的兵力也陷入了严重不足的窘迫地步。日军此次武力攻台,先后投入了近卫师团14600余人、总督府直属部队6800余人以及驻扎澎湖的比志岛支队3500余人,共计25000余人的兵力。然而自6月27日攻台行动正式开始以来,日军在历次战斗中已累计伤亡近10000人,其中仅新竹-中坜一战就损失精锐战力6000余人。由于日军剩余的部队不仅要分守台北、基隆、沪尾以及苏澳等战略要地,而且还要应付台北、基隆、桃园、南雅等地义军的不断骚扰与袭击,因此倭寇短时间内已无力继续南侵,只能盘踞在台北地区固守待援。一时间,自基隆、台北陷落以来的紧张局面终于暂时稳定了下来,然而在这看似平静的外表下一股股潜流却依然在暗自涌动,一场更大、更猛烈的风暴已在酝酿之中……

刘永福眉头紧锁地站在书房的桌案旁,两份儿分别从新竹和台湾府发来的电报就摆放在他的眼前。由于刘永福一直都未开口说话,刘成良(永福三子)以及刘永福的两名心腹文案罗绮章、吴桐林也只好静静地默立在一旁。

似乎是感觉到了书房中气氛的压抑,刘永福忽然抬起头对三人说道:“你们三个已经知道了这两份儿电报的内容,现在都说说各自的想法?”

望着异常瘦削、须发已经花白的父亲,刘成良心中一阵隐痛:为了守台抗倭的大义,父亲当真是披肝沥胆操碎了心,只不过一年功夫就苍老到如此地步。强压下心中的酸楚,刘成良闷声说道:“父帅,我看此次会议在北埔召开不甚妥当,最好还是把主动权掌握在咱们自己手中。尽管志愿军在新竹-中坜取得了一场酣畅淋漓的大捷,极大地振奋了民心士气,可谁知道这个钦差邢大人会不会也如唐景崧那厮一般心胸狭隘。非但不领父帅你的好意,反而事事猜忌、处处掣肘,以至于影响了台湾的抗倭大计!”

当初刘永福为了改进台湾的防务体系,曾特意从安平赶到台北面见唐景崧,并提出将黑旗军移驻台北,并自请协助唐景崧指挥全台防务。本来刘永福的这番建议是从全局利益考虑的一片赤诚之语,谁料却引起了唐景崧的猜忌之心,委婉地以“台南地方实为扼要,非有威望大员不足以资镇慑;兄可安心于台南,毋庸牵挂台北之事”予以拒绝。后来,唐景崧为进一步排挤刘永福,更是将其派往了台南所属的恒春驻守。直到日军从澳底登陆,台南镇总兵万国本辞职离台后,刘永福才得以回到台南,并兼署台南镇印务。

刘成良的担忧引起了吴桐林的共鸣,他上前一步补充道:“义勇军确实威名赫赫、战力惊人,但只凭这一场胜利似乎还不足以承担起台湾抗倭的领导之责。桐林以为,不论是资历还是威望,整个台湾都无出渊帅(刘永福字渊亭)其右者,能担此大任的人非渊帅莫属。再说……”

吴桐林说到此处忽然一顿,看了一眼刘永福后才接着说下去:“再说,渊帅是台湾民主国的大将军,此次会商全台军政事宜的绅民大会怎么也应该与咱们商议后再进行。我看邢钦差与丘大人如此举动也是别有用心,否则为何要‘先斩后奏’将大会安排在新竹附近的北埔举行?黎大人发电报征询渊帅的意见,怕也是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